第一百零五章 平阳县?平阳府?(2 / 2)

众人言语互不相饶,那是工作,可在具体的事情上,苏以庚是断然不敢欺骗圣上的,也就是说,这是真的!

一旁的总管太监出声道:“便是同一人,此法名为拼音法,前段日子已让六皇子学习起来,颇有成效。”

苏以庚恍然。

“此子有才,或可一用。”

何止是有用,还有大用!

康总管看了一眼五位学士,心中暗道。

近几月陛下一直在思考税制改革一事,其中最困难的一点便是皇权不下乡,缺乏政策执行的人,那需要几万,十几万识字的吏员!

识字成本一直是个大问题,可如今看来,似乎有了解决的苗头?

“不止,再看这版报。”

“长蛟过江命?”

命格不凡乃是好事,甚至于可以作为资本提前吹嘘出去,好拉来“投资”。

一如科举榜下捉婿,虽尚未做官,可谁都知道最优秀的几位今后将有广大前程。

杨东雄自是明白此等道理,在云鹰缇骑寻话之际,就让其写入进入报道,也许不经意间,就能帮弟子博得一份前程。

“那当重用!”

果不其然,听闻此言后学士们纷纷改口,从或可一用,变为应当重用。

“长蛟过江命,亲水,善水,不如于河泊所任职?”

“奖赏之事不必着急,现如今是如何应对鬼母教,若是让他三番五次来一遭,乃是损我国运,涨他威风!”

徐学士突然出声道:“康总管可知这平阳镇一共有多少户?”

“一万六千六百余户。”

“潮江县呢?”

“一万四千三百余户。”

有学士不解:“平阳镇竟有如此多之人口,比之县城还多?”

一户人家,没有瘟疫,没有战乱,没有天灾,祖孙三代少说有六口人啊!

康总管答道:“杨武师的二子乃捐生殉国,此后他便告老还乡,仅留一子在西军,开设武馆已有二十年之久,至此平阳镇治安极好,人口便慢慢的多了起来。”

“徐学士问这话是何意?”

“陛下,既然我们无可腾手,鬼母教又来势汹汹,那何不撤潮江县为镇,改立平阳镇为县,再立义兴市为镇?

臣观舆图,平阳镇位置乃为所有事出之县位置中心,或为离鬼母教最近之地。

镇中武者数目众多,杨武师及其弟子皆是不凡,可作枢纽,设一河泊所,缉妖司于此,为反攻之桥头堡。

且此事过后,淮阴府治下数县元气大伤,流民众多,淮河一片多富裕之地,可让周边数府出粮出钱,帮助平阳县广纳流民,待人口完全消化,未尝不可再取代淮阴府,撤县立府。”

勤政殿内陷入沉思。

徐学士此话颇有道理。

纵观整个淮阴府,只有平阳镇挡住此次袭击。

无法腾出手来之际,另立一高台与鬼母教打擂,是最为合适之做法。

淮河一带乃富庶之地,否则一条鞭法下,不会留此地数府交粮,供给皇都。

不用自己出钱还能安置流民,可谓是一举多得。

“可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