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6章 史书编撰,铭记历史(1 / 26)

在大秦皇宫那静谧的书房内,我,大秦二世皇帝,正对着堆积如山的竹简奏章沉思。烛光摇曳,映照着墙壁上描绘大秦辉煌战功的壁画。自登基以来,我见证了大秦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各方面的蓬勃发展,尤其是艺术流派的精彩纷呈,让我深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。然而,回顾历史,诸多事迹虽口口相传,但缺乏系统整理,随着时间推移,恐有遗失之险。

我召来丞相李斯,与他商讨此事。李斯恭敬地站在一旁,聆听我的想法。我缓缓说道:“丞相,我大秦崛起于乱世,历经数代先王的艰苦奋斗,方有今日之大一统。如今,艺术流派百花齐放,文化繁荣,但历史的记载却稍显零散。朕欲编撰一部详尽的史书,将我大秦的辉煌历史、先人的丰功伟绩以及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,一一记录下来,传于后世子孙,你意下如何?”

李斯微微低头,沉思片刻后说道:“陛下圣明!编撰史书一事,意义重大。它不仅能让我大秦后人铭记先辈创业之艰辛,传承大秦精神,更能向天下彰显我大秦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。只是,此事工程浩大,需谨慎筹备。”

我点头赞同,说道:“丞相所言极是。这史书编撰,需选拔才学渊博、品德高尚之人,组成编撰团队。同时,要广泛收集资料,无论是宫廷档案、民间传说,还是各郡县的风土人情、历史沿革,皆要纳入考量。”

李斯领命后,迅速着手选拔编撰人才。在全国范围内发布诏令,征召饱读诗书、精通历史的贤才。消息一出,各地文人墨客纷纷响应,齐聚咸阳。

经过层层筛选,一批优秀的学者脱颖而出。为首的是一位名叫淳于越的老学究,他博古通今,对先秦历史了如指掌,尤其擅长研究各国兴衰之道。还有一位年轻才俊,名叫蒙毅,他虽年轻,但思维敏捷,见解独到,对大秦的军事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。此外,还有擅长文字润色的文学之士,精通地理测绘的专业人才等,共同组成了史书编撰团队。

在首次编撰会议上,我亲自出席,对众人说道:“诸位皆是我大秦的栋梁之才,此次史书编撰,关乎大秦的未来。你们肩负着记录历史、传承文明的重任,务必秉持公正、客观的态度,如实记载我大秦的一切。朕希望这部史书,能成为后世治国理政的明镜,亦能让我大秦子民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。”

众人纷纷跪地,齐声高呼:“陛下放心,臣等定不辱使命!”

编撰团队组建完毕后,便开始了艰难的资料收集工作。他们兵分几路,深入大秦各地。

淳于越带领一队人,穿梭于咸阳的宫廷档案室,仔细翻阅每一份古老的竹简。这里存放着大秦历代先王的诏令、大臣的奏章以及各类重要的政务记录。然而,由于年代久远,许多竹简已经破损,字迹模糊不清。淳于越和他的团队小心翼翼地修复竹简,用放大镜仔细辨认每一个字,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。

蒙毅则率领一队人奔赴边疆,探寻大秦开疆拓土的历史遗迹。他们沿着长城一线,走访各个关隘,与当地的戍边将士和百姓交谈,收集关于战争、防御以及边疆开发的故事。在寒风凛冽的塞外,他们不畏艰辛,记录下每一个珍贵的历史细节。

还有一部分人深入民间,收集流传于百姓口中的传说和故事。这些民间传说虽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,但却从侧面反映了大秦百姓对历史的认知和情感。编撰团队耐心倾听每一个故事,分辨其中的真实成分,将其整理记录下来。

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,也并非一帆风顺。有些地方官员对编撰工作不理解,认为会影响当地政务,对团队的工作有所抵触。还有些百姓担心说错话会惹来麻烦,对团队的询问避而不答。但编撰团队并未气馁,他们耐心解释,表明编撰史书是为了让大秦的历史更加完整,让后人能够汲取经验